我們總說「回阿嬤家」,不是因為阿公不重要,而是因為「阿嬤」代表了一種情感的核心——家的味道、家的氣味、家的聲音與家的等待。
阿嬤多半是那位總在廚房忙碌、嘴裡念念有詞、為了你特別煮你最愛吃的那道菜的人;是那位在你感冒時不厭其煩熬薑湯、在你考不好時默默放一塊紅豆餅在桌上的人。
我們說「回阿嬤家」,是一種心理的縮影。那裡不一定是戶籍所在地,卻總是能安放靈魂的地方。
阿嬤,是那位一直都在、不問你漂泊多久的老家守門人;她的笑,是歲月沉澱後的慈悲與包容,她的手,是揉麵糰時留下的愛。
而我們口中的「回阿嬤家」,其實說的是:「我想回去那個有人等著我的地方。」
阿公往往是那個在門口坐著、報紙拿反也不在意的老人,是話不多卻總默默修好壞掉東西的人。他也愛你,但愛得更安靜。或許他不會每天打電話問你吃飽沒,卻總在你走後,看看你房間有沒有忘記帶的東西。
但在語言上,「阿嬤」成了家的代名詞,是因為她的情感更顯性、更溫暖,更貼近記憶裡家的輪廓。
所以,我們說「回阿嬤家」,不是忽略阿公的存在,而是承認阿嬤成了那座家鄉的象徵——那個即使你長大了,世界變了、心變了,但一想到就覺得安心的地方。
因為阿嬤的身影,就是家的形狀。
回阿嬤家,不只是回家,是回到有人等你吃飯的地方。
家的味道,是阿嬤手心裡捏出來的溫柔。
阿嬤的門,永遠為你開著,哪怕你走了再遠。
走得再遠,心也記得:阿嬤家的燈從不曾熄。
回阿嬤家,是回到童年最安心的懷抱。
時間變了,世界變了,但阿嬤的笑容沒變。
阿嬤家的廚房,是心裡最深的鄉愁。
回阿嬤家,是長大的自己,去探望未曾變老的愛。
...